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正文>

【院长致辞】带着什么离开大学?——院长马广奇在陕科大经管学院2016届毕业典礼致辞

2016年06月30日 10:11  点击:[]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大家就要毕业了,首先,我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80名老师向顺利完成学业的735名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四年前,我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讲话,要求新生手抄《弟子规》,每人写一份感想和体会,先学习做人,给大学开一个好头;那么,4年1440多天过去了,你们学到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三年前,我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学问与人生》,希望大家多读原著,体味经典,好好做学问;如今,3年1080多天过去了,你们读了多少?学问做得怎么样?

       两年前,我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长安文化与科大精神》,希望研究生尤其是MBA学员静下心来,体味文化,学点专业,长点本事;如今,两年720多天过去了,大家做得怎么样?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但大学生活很短暂。四年、三年、两年,一晃而过,如今大家要毕业了,每人手里都拿到文凭,拿着两个红本本——毕业证和学位证。那么,这一刻,在高兴的同时你们心里还想着什么?应该思考什么?

       作为老师,作为长辈,作为过来人,我应该给大家说点什么?我不想讲假话、大话、空话、虚话、套话、废话,因为正确的“废话”等于没说;我不想大谈所谓的“成功学”,因为那是骗人的,少数人的成功案例不一定适合你,而且可能误导你;我也不想讲“心灵鸡汤”之类的,因为大家平时手机微信见多了、看烦了、听腻了,甚至有点倒胃口。

       此时此刻,我只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毕业时,带着什么离开大学?

 

       一、带着整齐的行囊和良好的心态,这是做人的起点和常识

       带着什么离开大学?有人说带着四年的回忆和同学的情谊?有人说带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有人说带着老师的嘱托和母校的希冀?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带着手机、带着女朋友?……没错,这些都是正常的选项,这些都应该带着。但我要说,放低一点,带着干净的行囊,带着良好的心态!

       最起码,不要把脏被褥带回家,不要把脏衣服带给父母,不要把一身邋遢带到新单位,不要把一堆垃圾留给母校!要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轻轻松松、清清爽爽、平平常常离开母校,返回家乡,或者奔赴新的岗位。“衣不整何以示人”?“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做不好何谈治国平天下?我们之所以入校时要求新生共读《弟子规》,就是要大家先学会做人。

       这些事情大不大,不大;这些要求高不高?不高;这些事情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如果这些起码的常识做不到,那你四年大学白上了,我们的大学教育就失败了,我这个院长就白当了!

人生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先从小事做起,先从常识做起,先从普通人做起!

       二、带着梳理过的知识体系,这是你的“自留地”和“金刚钻”

       大学四年,三四十门课程,学一门,结一门,考一门,丢一门,猴子搬包谷,如今剩下什么?喜欢的,反感的;好学的,难考的;有用的,没用的……这些都过去了,如今剩下了多少?有多少留在了书本,有多少还给了老师,又有多少进了自己的脑子?

       大学四年,在我看来,你实际上就是进了一个专业的“大门”,进了一座知识的“大楼”。每一层走了一遍,每一个门推开看了看,你只是一个新来者、探求者,东张西望,新鲜好奇,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如今,走完了,看完了,要下楼了,要出门了,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脑子中留下了什么?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几年来,你被老师领着、拉着、掖着、拽着、催着、管着,感觉很不爽、很不自由;如今要出远门了,没人管了,你是什么感觉?我觉得,大家需要静下心来,梳理一些,反思一下:这是一座什么大楼?你进的什么门?这座楼有多高多宽,有几层,有多少房间,每个房间放了些什么?每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座楼旁边还有什么楼?还原到你,大学四年你学的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学了这么多门课程,每门课程讲了什么内容,这些课程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先开这门课、后开那门课,要按这样的顺序开,有什么逻辑递进关系?相关的学科还有哪些?这些,你想过没有?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什么是知识?没学的肯定不算知识,学了的不一定就是知识;留在书本上的不是知识,装进脑子的才是知识;一团乱麻肯定不是知识,梳理过综合过的规律性的东西才是知识。知识是一个体系,知识体系就是“理论图谱”,就是“思想参照系”!社会上有人说知识没用?那是胡说八道!可能是他就没学过知识,或者他学了不会用知识,或者还没到用的时候。这些人要么是没文化,羡慕嫉妒恨;要么是有文化没知识,仅仅死读书、会考试,没经过脑子加工综合形成体系,仅仅是死知识,不会活学活用,从来就没有体会过知识的力量和快乐。

      专业是什么?专业就是知识体系中最坚硬的那一块,是你的“自留地”,是你谋生的 “金刚钻”!有人说专业没有用?那也是胡说八道!你可能不从事所学的专业,跨行就业,走出自留地,外出闯荡,但专业会如影随形永远伴随着你,时不时潜移默化影响着你。举例来说,数学专业可能没有直接用处,但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不都依赖数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90%以上都是学数学出身的!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学的是外语专业,表面上看对电子商务没用;实际上没用吗?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国际拓展、国际交流,外语没用吗?中国企业家不少,有几个能在国际峰会英语演讲!所以我说,知识就是力量,专业是“自留地”,就是“金刚钻”,无时无刻无不影响着你,甚至无影无形中给你帮大忙!即使现在没有用,以后也会用上,一辈子总有用的时候!

        三、带着形而上的思维方法,这是人生长跑的方向盘和动力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方面“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知识,“授人以鱼”;另一方面教人思维,教人思考,“授人以渔”,让你掌握方法论。前一个“授人以鱼”是所有大学的基本功能,后一个“授人以渔”是不同大学档次的差别和体现。因为具体的知识可能过时,但思想不会过时,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过时。

       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读书13年,海南深圳上海下海工作13年,兰州西安大学教书13年。我们80年代上大学时,国家当时还比较落后,知识普遍短缺,大学生算是“天子骄子”,大家“三点一线”,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但是,那时学的经济学基本上是苏联的教科书,讲的是货币消亡了,利息是剥削,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体现,股票证券市场是投机,知识都是批判性的讲授。这些东西过时了吗?有些确实过时了;这些东西有用吗?表面上看确实没用了。但怎么能没用呢?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还有用,去掉意识形态、去掉阶级斗争、去掉时代特征基本知识还有用。现在不天天谈资本利息、股票证券,谈货币调控吗?天天谈通货膨胀,天天谈经济危机吗?

       再以会计学为例,我金融专业学习过5门会计课程,包括会计原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农业会计、银行会计;分得这么细,不仅学了借贷记账法,还有收付记账法,现在早都统一成《企业会计准则》了,与国际惯例接轨了。表面上看有些东西确实过时了,但是你想一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基本原理变了吗?“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的公式变了吗?会计学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变。关键是你是不是死读书,能不能活学活用,学没学到它的精髓。我大学毕业后才开始接触西方经济学,后来的知识都是研究生阶段、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学习的,都是工作以后边干边学得到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从第12版学到第19版(大师去世),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后来获诺奖的前沿的金融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经济学等等都是大学毕业以后自己不断学习来的。因此,大学一方面学的是知识,另一方面学的是思维,学的是方法,关键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马拉松。大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就是起跑线;人生能跑多远,能否成功,靠的是知识积累,靠的是思维思考,靠的是形而上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靠的是边干边学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毅力!

       综上所述,回归主题,毕业时带着什么离开大学?我讲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带着“常识、知识、思维”。

       最后,祝大家顺利离校,边走边看,边干边学,前程似锦,人生幸福!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上一条:东华盛顿大学教授D. Patrick Jones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 下一条:我院举办2017年研究生“优秀生源计划”暨招生宣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