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点2002年开始以“企业管理”二级学科招生,2011年升格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位点所属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现有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四个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并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我校设立“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本学位点按照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专家意见,在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养环境与条件、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提升和完善工作,并坚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学位授权点持续健康发展。
2. 培养目标与定位
目标: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德才兼备,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善于发现、探究和解决管理问题,具备创新能力、战略视野、身心健康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毕业生应具备较强数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热点、前沿;能够分析、研究和解决管理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创业的能力;能够满足轻工行业和西部高级管理人才需求,胜任企业管理及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定位:依托我校“大轻工”优势,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地区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突出研究特色和优势,使本学位点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和轻工产业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轻工企业管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
培养方向及特色:本学位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凝练出如下学科方向和培养特色(表1):
表1 本学位点培养方向及特色
主要方向 |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
企业管理 | 本方向研究领域包括战略决策与管理、企业制度与组织治理、人力资源管理、轻工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其中轻工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为本方向的特色研究领域。 |
会计学 | 本方向研究领域包括财务会计、金融会计、财务决策与公司治理、审计理论与实务。其中金融会计是本方向的优势研究领域。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本方向为本学位点的特色研究领域,研究领域包括轻工技术经济评价与项目管理、技术管理、轻工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战略等。已与我校轻工优势学科交叉形成了自设“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二级博士点。 |
旅游管理 | 本方向研究领域包括乡村旅游规划、旅游休闲文化、文旅企业经营管理、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生态旅游等。其中乡村旅游规划为本方向的特色研究领域。 |
3. 招生、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2024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9人,其中企业管理5人、会计学13人,技术经济与管理1人。其中一志愿录取3人,校内保送2人。另招收来自俄罗斯、摩洛哥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的国际硕士留学生8人。 2024届毕业生共计21人,授予学位21人。其中7人考取国家税务总局等政府或事业单位、4人就职于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8人就职于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整体就业率为90.48%,毕业生就业质量较2023年基本持平。
4. 师资情况
本学位点已形成一支师资力量完备、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科梯队。现有硕士生导师和授课教师共计48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8人,外国留学生导师17人。具体师资情况见表2:
表2 学位点师资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 合计 | 35岁及以下 | 36至45岁 | 46至55岁 | 56至60岁 | 61岁及以上 | 博士学位人数 | 具有境外经历人数 | 博导人数 | 硕导人数 |
正高级 | 8 | 0 | 1 | 4 | 3 | 0 | 5 | 3 | 4 | 7 |
副高级 | 22 | 0 | 11 | 11 | 0 | 0 | 11 | 2 | 0 | 7 |
其他 | 18 | 6 | 11 | 1 | 0 | 0 | 17 | 10 | 0 | 4 |
总计 | 48 | 6 | 23 | 16 | 3 | 0 | 33 | 15 | 4 | 18 |
导师和授课教师包括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发改委规划委员会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经济学会理事、陕西省标准化委员会专家、陕西省食品协会特聘专家、西安市知识产权智库专家、汉中市政府特聘专家、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智库委员会专家、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校级学术带头人、西安市科技专家等。
5. 办学条件
2024年,本学位点以凝练研究方向为目标,对现有研究平台进行了整合,有原有的10个研究中心,合并缩减为8个(见表3)。其中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设有KERP for SCHOOL 新道教学系统、国泰安会计实训教学软件、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系统、会计模拟教学软件等各类教学软件,具有通用数学模型系统 GAMS等,为学生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表3 陕西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位授权点科研平台
序号 | 平台名称 | 平台级别 | 对人才培养支撑作用 |
1 | 陕西轻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省级重点研究基地 | 该中心是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轻工产业基础理论、陕西轻工业定位及轻工企业发展微观问题、轻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轻工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轻工业发展的国际化等方面为本学位点提供了支持 |
2 | 陕西知识产权运营研究中心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中心通过搭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全方位的合作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技术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知识产权领域的运营管理人才 |
3 | 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中心秉承“教学理念先进、实验条件一流、人员结构合理、平台开放共享”理念,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由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训练等组成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
4 | 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 | 省级 智库 | 智库聚焦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等领域,重点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创造物、会聚技术发展、商业新模式等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 |
5 | 西北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 校级 | 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及人民的生活、工作、社交等全面融合发展,“中心”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接洽地方政府,调研地方需求,为本学位点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
6 | 环境金融物流研究中心 | 校级 | 环境金融物流强调三者的融合,要求金融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为本学位点提供了重要支撑 |
7 | 轻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中心 | 校级 | 中心致力于轻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本学位点的特色与优势,给学生提供了在轻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
8 | 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校级 | “改造41+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发展”是当前我国重要战略,结合轻工院校特色,紧扣时代主题是本中心的重要使命,中心的研究领域以及课题给学生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 |
6. 服务贡献
2024年本学位点围绕国家战略、地方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与陕西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和合作,先后联络和走访了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陕西邮政安全中心、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委员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调研地方、行业发展需求,探索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共承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规划编制、咨政辅政、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类型的横向科研项目28项,另有2份调研报告被省级领导批示。代表性横向项目详见表4:
表4 代表性横向科研项目
合同编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合同经费(万元) |
H20240508 | 2024年榆林炼油厂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委托培训 | 郑广文 | 31 |
H20240204 |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王胜利 | 20 |
H20240509 | 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研究 | 邢战雷 | 18 |
H20240722 | 陕投汉滨区关庙、早阳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复合利用方案编制 | 黄天柱 | 14 |
H20240207 | 数字营销策略及内部培训与开发 | 薛贤 | 12 |
H20240209 | 西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知识技术产权市场化配置研究——以陕西为例 | 邢战雷 | 10 |
H20240801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型与创新 | 陶建宏 | 10 |
H20240304 | 莲湖区全面深化改革效果评价 | 罗列 | 6 |
H20240598 | 复杂产品供应链韧性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 周金华 | 5 |
H20240286 | 智能化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 卢毅 | 5 |
H20240804 | 天津德安纸业有限公司ERP | 邓鲲鹏 | 5 |
H20240774 | 国际法视域下农业补贴的合规性与政策选择 | 贺蕾 | 5 |
H20240789 | 嘉蒂财务管理制度咨询与培训 | 宁宏茹 | 5 |
H20240723 | 2024年陕西省第二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申报技术咨询 | 黄天柱 | 5 |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4年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学位授权点建设核心指标,探索实践构建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导学共同体有机融合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扎实做好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学科育人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优势,不断探索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机制。
1.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锻造育人主心骨
一是本学位点坚持“理论学习—红色铸魂—实践锻炼”的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模式,以思想引领为基础,以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升为重点,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关键,形成了“以制度引领支部建设,以组织带动党员管理,以创新驱动活力提升”的三位一体工作思路,一方面抓好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使党员成为普通学生中的一面旗帜,另一方面推动研究生党支部创先争优全面提升。二是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训。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短视频大赛、举办红色书籍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深入推进党员精细化管理。
三是选树研究生典型,抓好朋辈帮扶。为增强研究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党性观念,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研究生实际情况,开展研究生党员“亮岗履职”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围绕科创竞赛、社会实践、保研、考研等方面为本科生提供帮助,由优秀党员为低年级的同学开展经验分享交流,帮助低年级同学解疑答惑。2024年举办研究生党员党纪学习教育知识竞赛,选派3名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学院参加党知识竞赛,1人荣获“最佳表现奖”。研究生党支部先后举行“学党纪,强党性,促实干”“盛世华诞,共庆辉煌”“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思想淬炼,筑牢信仰根基”等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激励研究生党员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2.融合学科特色,激发学生成长潜能
本学位点聚焦学科特色,坚持科创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一是突出学科特点,建好科创育人新高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科创工作机制,提高学院科创氛围。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正大杯市调大赛、“互联网+”大赛等为契机,通过建立系统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全方面提升研究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今年获得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正大杯”市场调研大赛等各类竞赛省级及以上21项,创学院历史新高。二是坚持学做结合,拓展实践育人新阵地。鼓励研究生发挥文科专业学生优势,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工作,不断培养研究生骨干工作能力。2024年,5名研究生参加经管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推荐8名研究生党员参加校级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2名研究生获得陕西教育博览会优秀志愿者,1名研究生参与“同心石榴”暑期社会实践,获得校级优秀奖。6名研究生在全校各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8名研究生在学校各部门担任学生助理。
3.强化载体平台建设,打造文化新阵地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习文化建设,聚焦研究生成长成才,围绕研究生实际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升学生工作服务学生的效能。一是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注重文化育人。举办第三届“羽你相约”师生联合羽毛球赛、家国礼赞“我与祖国共成长”摄影系列活动。2024年,研究生获得“光影映辉煌,礼赞七十五载”摄影比赛省级奖励2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奖励2项;作为主力队员参与陕西省大学生排球锦标赛,获得陕西省第六名。二是串好“多彩式”生涯育人绳,凝聚学生成才动能。坚持生涯教育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立足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低年级学生强调职业认知和素质培育,对高年级学生强调就业观念和求职动力。召开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朋辈面对面”经验分享活动,发挥导师力量,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和就业观念偏差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促进学生找到合适工作。坚持“访企拓岗”,充分了解市场需求,2024年,研究生辅导员先后走访企业3家,学院2025届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较2024年同期进步。
4.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夯实育人主渠道
本学位点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改革与优化课程体系。依托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必修课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与心理化育》等选修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家精神、形势与政策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不断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做到针对性培养、学术性学习、创新性研究、实践性体验,进一步帮助研究生强化理解形势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学院确立了“大思政”课教学理念,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以思政课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全面落实《陕西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积极配合思政教育课程改革,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人格培养作为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全环节的核心任务。
5.强化导学和谐互动,构建育人共同体
导师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两大主体,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两大要素。学院结合入学季、开题季、答辩季、就业季四个节点,开展“四季赋能,和谐导学”系列活动,围绕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科研、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凝聚导学双向育人合力。设计多样化导学互动场景,让导师和辅导员成为研究生的“引路人”;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和辅导员做好研究生培养的“知心人”;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共同成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学院积极落实《陕西科技大学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和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面对面制度,以科研产出为目标,建立导学协同机制,积极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召开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座谈交流会议,就研究生升学、科创、日常管理、思想动态等问题进行探讨。搭建“导师零距离”等平台,邀请导师从选题谋划、数据收集与处理、论文撰写环节等全方位讲解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并多次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增强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升科研综合能力。
6. 强化日常管理服务,构筑综合保障体系
本学位点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抓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一是选强配齐研究生思政队伍,学院建立由党委副书记、分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主抓,配备专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研究生秘书共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队伍。二是建立工作台账,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学生工作24小时值班制度,每月进行学生工作安全稳定风险研判,把预防工作和隐患排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稳步推进校园意识形态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构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四级心理预警机制。聚焦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持续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和关心关爱,坚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深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召开研究生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研究生学生干部专题培训、组织研究生参加“青春心旅,扬帆起航”破冰团辅等活动,守护学生成长成才。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提升安全管理服务效能。三是加强安全和法治意识教育。2024年针对本学位点研究生开展“防范电信诈骗 提高反诈意识”主题讲座、“强化安全意识,筑牢冬日防线”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安全纪律教育,警示研究生保护个人信息、谨防上当受骗,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培育法治自觉,共建和谐校园。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招生选拔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以及陕西省和学校有关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相关要求,修订《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4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考核实施细则》《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及录取实施细则》《经管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优秀生源计划实施细则》,在招生复试中严格执行国家和校院招生考试要求和实施细则,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2024年通过推荐免试、优秀生源计划和全国统考等共招生19人。复试中严格过程监管,建立健全“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三随机”工作机制,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2.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和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培养现状,2024年本学位点组织校内外学者专家、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并调研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相关专家和用人单位认为本学位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现了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高级人才的动态需求,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设置科学合理。
2024年度本学位点组织校内外专家和任课教师对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按照“反映学术领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适应研究生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标准进行评估和完善。学位点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申报各级教改和课程改革项目。2024年度学位点骨干教师祝福云教授主讲的《管理导论(双语)》获得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同时,本学位点严格落实《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狠抓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督导听课制度。经督导和研究生反馈,教学效果满意。
3.导师队伍选拔、培训与审核
本学位点严格按照《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进行导师遴选,将师德师风、学术造诣、学术规范等作为重要标准。
本学位点重视对导师业务的指导和监督。2024年度共举办10场导师培训会议、科研交流活动,提升导师的业务能力(见表5)。校院两级拿出专用资金用于鼓励专任教师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工商企业联系和合作,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承担了包括发展规划编制、行业标准制定、企业管理咨询在内的横向科研项目28项,不仅为研究生了解经济社会实际提供了现实场景,同时研究成果丰富了教学案例和科研项目选题。
表5 导师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主题 | 培训时间 | 培训人次 |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 2024.12 | 20 |
2 | 新文科背景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 2024.11 | 20 |
3 | 深化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2024.10 | 20 |
4 | 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高校教育的新使命 | 2024.10 | 20 |
5 | 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课堂 | 2024.09 | 20 |
6 | “服务+实践”项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2024.06 | 20 |
7 | 教师的实用性数字素养 | 2024.05 | 20 |
8 | 数智时代育人模式 | 2024.05 | 20 |
9 | 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 2024.03 | 20 |
10 | 科技成果转化及中外学术资源检索 | 2024.03 | 20 |
学位点按照校研究生院的工作安排,每年对所有导师进行资格审核,执行导师动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学院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办法,并对招生指标分配等进行动态管理。2024年我院共计32人申请研究生导师,最终遴选出工商管理学硕士生导师18人,其中2人入选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博士生导师。
4.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专门制定印发《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试行)》《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试行)》,对“红七条”及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行细化,严格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学校每年开展全体教师均需参加的“立德树人守初心,铸魂育人担使命”师德师风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学院出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和要求;完善《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道德委员会章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推进学术诚信制度化建设;修订《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考核及日常工作管理。无师德师风负面问题。
本学位点已建立起组织领导、文化建设、典型引领、监督考核的“四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主体责任。成立由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教工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学生代表等组成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明确任务、细化分工、夯实责任,形成“党委领导、纪委监督、行政主抓、工会协助、全员参与”的党纪政工齐抓共管的师德师风建设多元化格局。
(2)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推行学位课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深度融合模式,为提升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搭建平台;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及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等教育基地研修;邀请权威专家莅临“未央导师论坛”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举办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活动,树立纪律观念,筑牢底线思维。
(3)学习身边典型,厚植师德涵养。学科团队以我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先进典型张美云教授为学习榜样,培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树立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培养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开展“我心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争做“四有”好老师;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依托“管鲜事”微信平台宣传优秀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形象,营造崇尚师德良好氛围。
(4)建立考核机制,强化师德监督。成立党委书记、院长双组长制师德师风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生评价、教师自评、教研室互评、考核领导小组评议的“四维考核”机制,将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多元化考核师德师风。建立并落实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严格执行违反师德师风行为一票否决制;设立师德师风投诉平台,实施学生、学院、学校、社会全方位监督模式。
5. 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对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学术训练:基本知识、研究技能(包括写作交流能力、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能力、文献阅读评价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和创新能力。学术训练方式灵活多变,包括不限于课堂教学、导师日常化指导、学术调研、论文写作发表、校内外学术讲座论坛、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等。
学院利用各类校内外资源,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为师生参与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便利和支持。2024年度通过前沿科学报告、未央导师论坛、教育教学论坛、导师零距离、入学教育等平台共举办各类学术报告50场。学术交流活动如下(表6)。
表6 2024年陕西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位授权点学术文化活动
板块 | 主讲人 | 主讲人单位 | 主题 |
前沿 科学 报告 | 项久雨 | 武汉大学 | 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问道——兼谈学术论文选题 |
郭绍青 | 西北师范大学 | 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
王龙 | 北京大学 | 群体智能的演化博弈方法 |
郑德顺 | 河南理工大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相关问题探讨 |
郑建斌 | 西北大学 | 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创建国家自科项目申请书的弯道超车超越撰写方法 |
王文龙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评审要点与撰写技巧 |
蒲雪梅 | 四川大学 | 提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能力的策略探索 |
张明富 | 西南大学 | “民自为市”与“经济自由”:丘濬与亚当•斯密市场经济思想比较 |
李良品 | 西南大学 | 如何切实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命中率 |
赵洪娟 | 青岛科技大学 | 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技巧 |
陈江 | 北京大学 | 教师的实用性数字素养 |
未央 导师 论坛 | 杨高举 | 浙江大学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基于网络溢出视角的实证 |
钟仕辉 | 广东旺盈包装集团(HR副总) | 企业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对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求及实践 |
吴辰旸 | 西北工业大学 | 偶发事件对出行即服务用户套餐订阅行为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
肖斌 | 厦门大学 |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包艳 | 西安交通大学 | 研究生学术发展路径的规划与管理 |
王懿祥 | 浙江农林大学 | 企业碳排放核算 |
张思军 | 西华师范大学 |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论文 |
姚春 | 永发印务(四川)有限公司(总经理) | 产教融合 共赢未来——高校高水平人才如何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
赵康 | 西安理工大学 | 浅谈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
宗蒙 | 西北工业大学 | 高水平科技论文绘图方法及应用 |
张志勇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经验分享 |
刘三阳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导师学养与研究生培养 |
计算社会科学的体系研究研讨会 | 吕鹏 | 中南大学 | 计算社会科学体系与进展报告 |
卢暾 | 复旦大学 | 从群智协同到人智协同 ——以人为中心计算的视角 |
赵一璋 | 清华大学 | 数字社会学基本问题研究 |
刘芳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 数智时代青年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培育的必然逻辑、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
付森 | 河南师范大学 | 计算社会科学与智能社会知识秩序的建构 |
张卓 | 中南大学 | 超越算法黑箱:基于多次分布验证的BP神经网络可解释性原则 |
陈典涵 | 中南大学 | 基于行动者建模的社会学习与群体智能 |
李蒙迪 | 中南大学 | 个体经验和社会学习双重驱动的多目的地疏散路径研究 |
李宇飞 | 中南大学 | 基于火灾耦合疏散模型的室内综合火灾风险评估 |
教育教学论坛 | 陈仕涛 | 南京师范大学 | 如何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 |
廖红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堂好课的核心要素及其内在逻辑 |
王小力 | 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 深化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陈遇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法论与自觉实践 |
郭田奇 |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数字经济时代教师数字素养信息化教学培训 |
陈晓暾 | 陕西科技大学 | “正大杯”市场调研大赛赛前指导 |
石乘齐 | 陕西科技大学 | 创业计划书分享 |
导师零距离 | 薛俭 | 陕西科技大学 | 研究生研究能力提升路径 |
曹志鹏 | 陕西科技大学 | 毕业论文写作 |
石乘齐 | 陕西科技大学 | 学术论文写作交流 |
入学教育 | 薛俭 | 陕西科技大学 |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 |
石乘齐 周金华 郭蕊 | 陕西科技大学 | 学院概况介绍培养、学位与日常管理教育 |
黄银 | 上海市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 | 大学生常见法律风险规范 |
卢文玉 | 陕西科技大学 | 经管学院研究生创新竞赛教育 |
张慧芳 | 陕西科技大学 | 研究生身心健康讲座 |
许宇轩 弓嘉悦 | 陕西科技大学 | 创新与规范:经管类论文写作的方法、技巧与常见误区 |
通过全方位的学术训练和交流,截至2024年12月,在校生累计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SSCI/CSSCI收录论文10余篇,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学术奖励1项,并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9项。研究生代表性成果见表7。
表7 研究生代表性成果
学生姓名 | 成果类别 | 成果简介 | 学生参与情况 |
李润 | 学术论文 | A Dynamic Evolutionary Game to Discourage Enterprise "Green washing"[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4, 477(SSCI/SCI). | 通讯作者(导师一作) |
许宇轩 | 学术论文 |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 Multivariate Adjustment Approach Using the CLAD Spatial Durbin Model[J]. Sustainability, 2024, 16(6)(SSCI/SCI). | 第一作者 |
武思萌 | 学术论文 | Optimal Location of Regional Hubs for the Chinese Air Cargo Network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Railway and Road Transpor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2024,10(SSCI). | 通讯作者(导师一作) |
许宇轩 | 学术论文 | Multi-Scale Evaluation and Simulation of Livelihood Efficiency in Post-Poverty Mountainous Areas[J]. Land, 2024, 11 (SSCI). | 第一作者 |
李新妍 | 学术论文 | 生态资源、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关系—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3(CSSCI扩展版). | 第二作者(导师一作) |
侯云云 | 学术论文 | ESG表现、财务重述与审计费用[J]. 会计之友, 2024, (03)(北大核心). | 通讯作者(导师一作) |
徐可欣 | 学术论文 | “双碳”目标下陕西省工业碳减排路径模拟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24, 04(北大核心). | 第二作者(导师一作) |
李丹妮 | 学术论文 | 碳信息披露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 生态经济, 2025, 05(北大核心). | 第二作者 (导师一作) |
宋奕晴 | 获奖 |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2024.12.1国家级一等奖 | 参与人员 |
徐可欣 | 获奖 | 正大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研究生组总决赛国家级三等奖 | 参与人员 |
齐乐萌 | 获奖 | 共同富裕目标下陕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参与人员 |
6.奖励及学风建设
严格按照《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实施办法》《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陕西科技大学国家助学金评选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要求对研究生实施奖助评选和认定。学院同时完善《经管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研究生德育评定细则》等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德育成绩进行积分并加入学业奖学金的考评中,以制度激发研究生重视德育建设的内生动力。2024年本学位点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注重学风建设,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教育,薛俭副院长为2024级新入学研究生做了入学教育。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研究生考试、学术诚信教育。邀请专家教授、优秀学长,量身定制“套餐”,帮助本学位点学生“读懂”专业价值,“吃透”培养体系、学科前沿、就业去向等,提升同学们的科研学习兴趣。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等对学院研究方向与科研项目、各类科创竞赛等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科创竞赛,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结合《研究生教育制度汇编》,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合理规划研究生生涯。学院以朋辈榜样教育为抓手,通过“筑梦研途——学长学姐说”主题分享会、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分享会等树立优秀典型,弘扬青春正能量。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
2024年本学位点继续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科技大学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明确导师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等方面的第一责任,夯实育人责任,推动导师把工作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导师积极参与思政工作,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工作,建立了导学协同机制,构建起全员育人新格局。导师通过日常科研工作将学术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帮助研究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发展实践中”的学术研究价值取向,2024年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总计29篇。
根据《陕西科技大学2024级研究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研院[2024]7号)》,引导2024级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确立学业生涯规划,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既定目标。通过参观校史馆、观摩学科专业实验室,结合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鲜活事例,向新生宣传学校“三创两迁”精神、学校发展史以及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成绩,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组织落实“四个一”,对新生开展1次心理健康普查,每人1次谈心谈话,1次新生团体辅导,1次“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与导师面对面”交流会。新生普查参与率100%,导师参与率100%。
根据《陕西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贡献激励办法(试行)》(陕科大校〔2022〕21号附件3)《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实施办法》(研院〔2022〕6号),2024年修订《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培育实施方案(试行)》,旨在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支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活动。2024年本学位点两本教材获奖(表8)。
表8 2024年本学位点获奖教材
等级 | 教材名称 | 主持人 |
国家级一等奖 | 统计学-基于R语言应用 | 王化中 |
国家级三等奖 | 财务管理 | 张原 |
2. 教师队伍建设
2024年度,学位点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位点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精神,并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讲座和沙龙,努力提高学位点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一是资深教授教研路上“传帮带”。2024年度学位点安排院内资深教授薛俭、马广奇等在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项目申报、高水平学术论文撰写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辅导。同时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通过讲座、国家级科研项目辅导等形式,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支持。2024年度,2名教师申报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名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
二是各类讲座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2024年度,本学位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举办教育教学沙龙、培训会议、科研交流活动,关注AI等技术进步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和应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2024年,共举办各类培训、报告和沙龙37场,培训教师400余人次。本学位授权点教师参加的部分培训和交流如表9所示:
表9 2024年陕西科技大学本专业学位授权点教师培训和交流
序号 | 培训/交流主题 | 主讲人 | 主讲人单位 |
1 | 基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师教学创新改革路径 | 林祎 | 四川大学 |
2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 付菊 | 陕西科技大学 |
3 |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 庞海芍 | 北京理工大学 |
4 | 新时期教师教学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 许克祥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5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智慧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 陈兴英 | 超星泛雅集团 |
7 | 教学创新大赛背景下课程建设改革经验分享 | 林营 | 陕西科技大学 |
8 | 新文科背景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 李雅琪 | 陕西师范大学 |
9 | 基于认知理论和数智化的课堂设计创新 | 张莹 | 西北工业大学 |
10 | 以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为抓手;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 辛登科 | 陕西科技大学 |
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和技巧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和技巧分享 | 师晶 | 陕西科技大学 |
12 | 教学新势力:人工智能LLMs引领智能教学时代 | 赖国雄 | 华南师范大学 |
13 | 融智慧,育新篇:多元人工智能在教学上的协同应用 | 周加贝 | 四川大学 |
14 | 深化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王小力 | 陕西科技大学 |
15 | 一堂好课的核心要素及其内在逻辑 | 廖红 | 武汉理工大学 |
16 | 青年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果培育 | 王成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7 |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 郭凌华 | 陕西科技大学 |
18 | 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高校教育的新使命 | 祝智庭 | 华东师范大学 |
19 | 在创新中思政,在思政中创新 | 周屈兰 | 西安交通大学 |
20 | 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课堂 | 谢幼如 | 华南师范大学 |
21 | 高校教师职业魅力提升 | 周悦娜 | 浙江传媒学院 |
25 | 知识图谱/AI助教赋能教学创新;AI赋能智慧课堂教学新生态 | 唐飞 | 武汉大学 |
26 | 拥抱智能——数智课程初探;AI 智慧课程助力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吴宁 | 西安交通大学 |
27 | 多元情境中的教学设计、实践与反思 | 陈科 | 重庆大学 |
28 | “服务+实践”项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王海燕 | 首都师范大学 |
29 | 新文科视域下课堂教学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 金叶 | 浙江传媒学院 |
30 | 教师的实用性数字素养 | 陈江 | 北京大学 |
31 | AIGC助力教学设计与创新 | 唐飞 | 武汉大学 |
32 | 数智时代育人模式 | 王竹立 | 山西师范大学 |
33 | 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 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 易思蓉 | 西南交通大学 |
34 | 创新驱动下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 | 王翔敏 | 中国矿业大学 |
35 | 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 全方位打造生物学一流本科课程 | 陈向东 | 武汉大学 |
36 |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如何通过教创赛进一步梳理、总结与提升课程建设 | 张松灵 | 吉林大学 |
37 | 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 别敦荣 | 厦门大学 |
3. 科学研究
积极推进校内外科研合作。为提升科学研究工作实效,2024年本学位点积极强化校内外科研合作,通过陕西科技大学“前沿科学报告”“未央导师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召开了“计算社会科学的体系研究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论坛和报告会,邀请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推进了本学位点师生与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拓宽了师生研究视野。
跟踪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聚焦研究领域。2024年度,本学位点持续跟踪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地方、行业转型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制定了《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引导专任教师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学校特色,积极在轻工产业转型发展、“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知识产权等方面拓展研究领域,以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满足地方和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并对现有的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对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匹配度差,建设成效不理想的平台进行了撤、并,将原有的10个研究平台缩减至8个,以期聚焦研究领域,优化研究团队,探索符合学科前沿和现实需求的研究选题,进一步促进各级各类项目立项,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形成稳定支持。
2024年本学位点共获批纵向科研项目2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14项,厅局级4项,合同金额77.6万元。承担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28项,到位经费239.1万元。纵横向科研项目共计48项,合同金额总计316.7万元。代表性科研项目详见表10:
表10 代表性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负责人 | 批准经费(万元) | 项目编号 |
新质生产力下我国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 石乘齐 | 10 | 24XJA630005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端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 周金华 | 8 | 24XJA630005 |
陕西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 | 李雷 | 2 | 2024R064 |
陕南秦巴山区农户生计效率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机理及优化研究 |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 | 苏芳 | 3 | 2024ZC-YBXM-083 |
陕南秦巴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研究 |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 | 罗文春 | 3 | 2024ZC-YBXM-060 |
产学研协同视角下数字经济对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 石乘齐 | 3 | 2024ZC-YBXM-076 |
关中平原城市群碳转移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 薛俭 | 5 | 2024JC-YBMS-581 |
基于“链主”企业的陕西省新能源汽车制造供应链韧性优化策略研究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 周金华 | 5 | 2024JC-YBQN-0745 |
2024年榆林炼油厂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委托培训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郑广文 | 31 | H20240508 |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陕西省邮政业安全中心 | 王胜利 | 20 | H20240204 |
2024年导师及科研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SCI/SSCI/CSSCI论文16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篇,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代表性科研成果详见表11:
表11 代表性科研成果
成果类别 | 作者 | 成果/奖项 |
科研获奖 | 苏芳 | 共同富裕目标下陕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科研获奖 | 苏芳 |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及示范应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学术论文 | 孙艳蕾 | Do international trade diversificatio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 ensure effective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BRICST region[J].Resources Policy,2023,81:103429.(ESI高被引论文) |
学术论文 | 孙艳蕾 | Achieving resilient cities using data-driven energy transition: A statistical examination of energy policy effectivenes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4, 101:105155.(IF:10.5) |
学术论文 | 薛俭 | A dynamic evolutionary game to discourage enterprise “greenwash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4,477:143823.(中科院1区) |
学术论文 | 薛俭 | Energy-conservation model of inter-provincial cooperation that accounts GDP and social benefits[J].Energy,2024,290:130100.(中科院1区) |
学术论文 | 毛舒欣 | Trade-off and driving factors of water-energy-food nexus in Mu Us sandy land,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4,434:139852.(中科院1区) |
学术论文 | 陈晓暾 | 自恋型领导对科研团队组织凝聚力的双刃剑效应[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4,43(5):83-89. (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学部A类期刊) |
学术论文 | 陈晓暾 | 陈晓暾,李崯.不止于“画饼”:愿景型领导对员工主动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3,8(08):54-66. |
学术论文 | 祝福云 | 碳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分析——基于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证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01):52-59.(CSSCI来源刊) |
学术专著 | 阚立娜 | 农地经营权价值评估: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4. |
资政报告 | 朱文莉 | 2023年度陕西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 (省级领导批示) |
资政报告 | 朱文莉 | 关于加快推进陕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省级领导批示) |
4. 学术交流
为拓宽导师和研究生视野,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本学位点邀请长江学者、国内经管学院、商学院院长等具备国字号头衔和高级别知名学者与学院师生进行分享;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坚持“政产学研用”和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与陕西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鼓励导师和研究生参加各类专业对口的学术交流会议,围绕学术科研主业,组织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培养浓厚科研学术氛围,2024年陆续开展各类学术文化类活动共48场,包括11场“前沿科学报告”、12场“未央导师论坛”、9场“计算社会科学的体系研究研讨会”、7场“教育教学论坛”、3场“导师零距离”活动和6场“入学教育报告”(如表6所示),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本学位授权点导师薛俭教授、曹志鹏教授、石乘齐教授先后为我院研究生做了以“研究生研究能力提升路径”“毕业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交流”为题的专题活动,分享了高水平论文写作及投稿经验,为研究生们在学术科研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
2024年本学位点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实现稳步提升,具体体现在:
(1)聚焦四个面向,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稳步提升
2024年本学位点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主动调整学位点科学研究方向和内涵,坚持以学校轻工特色和地域优势为基础,面向国家战略、地方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修订和完善《经济与管理学院“双一流”建设科技成果、社会服务与学科发展贡献激励》《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团队管理办法办法》,以及撤并科研平台等方式,引导教师持续围绕“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轻工产业转型发展、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学科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已经在相关领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并有2份研究报告被省级领导批示。
(2)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024年本学位点严格执行教育部、陕西省、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标《陕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陕西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实施办法》《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改革、研究生教学督导、导师遴选、导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坚持规范化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持续提升。2024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校抽检和省学位办论文抽检全部合格。研究生发表SCI/SSCI/CSSCI收录论文10余篇,并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9项。
2.问题分析
2024年度,本学位点在取得稳步发展的同时,依然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术领军人才匮乏
2024年度本学位授权点2位教授退休,正高级职称人数下降。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2024年度未能在高水平人才招聘方面取得进展。学位点师资队伍在副高级职称人数上取得进展,尚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位点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博士引进等方面加大力度。
(2)需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和领域
2024年度,虽然本学位点遵循“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对现有科学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和凝练。但是教师的研究方向依然过于分散,尚需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科研
(3)需进一步加强师生学术交流
学位点虽然组织了数量可观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但这些活动主要集中于“请进来”,缺乏“走出去”的学术交流,尤其是师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会议报告的数量有限。
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会议报告的数量有限。
六、改进措施
1.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在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用实用、完学校师资引进和培养政策。重点围绕“轻工企业数字化转型”“轻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等研究方向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对现有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支持力度,力争将其尽早培育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
积极协调研究生院、科技处等职能部门,设立专项资金从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支持青年教师成长,支持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同时,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以科研创新团队为依托,以“导师组”为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传帮带”功能,传递以生为本的优良传统,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2.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凝练特色研究方向
本学位授权点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引领,主动对接当前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高质量需求,根植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结合学校“大轻工、新轻工”特色,持续凝练科研方向。聚焦“轻工企业数字化转型”“轻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等方向,培育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
3.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拓宽师生学术视野
探索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形式,持续强化“前沿科学报告”“未央导师论坛”“未央讲堂”“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校友论坛”等学术活动品牌化建设。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和学科研究前沿,主办或承办相应的学术会议,邀请专家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争取学校资金支持,营造学术氛围,引导并鼓励师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提升科研水平。